書評比影評難寫,影像很容易讓人有共鳴,而文字,全靠讀者對文字感受的程度來創造想像的空間,所以在下筆之前我猶豫再三,我暗問自己,這本書你看透徹了嗎?看完這本書你能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了嗎?之前看完風之影,我就很想寫這它的閱讀心得,從十月初寫了四百字後,經過一個月還是只有那四百字,雖然書中的文字深深打動我心,可是對於整本書,我還是沒有完全的把握,期待有一天那一篇文有和大家見面的機會!
先記錄一下,現在是2006/11/28,看看這篇閱讀心得完成日會是幾天亦或是幾個月後…
這是一本雅俗共賞的小說,並沒有太艱澀難懂的文字和劇情,比起之前看的那本諾貝爾文學獎的 “百年孤寂,“追風箏的孩子”真是平易近人太多;即使平常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也能夠輕鬆的把它當成故事結構完整的文藝小說來看。
身在2007年,如果有人問我關於阿富汗的印象,我的回答會是戰火連天、變態殘忍的塔利班政權、恐怖的賓拉登和穿著窗簾布出門的可憐女子,但是那真的是阿富汗的面貌嗎?追風箏的孩子用平實的文字,藉著兩個小男孩的友誼來敘述阿富汗在烽煙四起之前的祥和寧靜和戰亂造成的悲慘故事。
主人翁阿米爾和僕人的兒子哈山是 ”同一胸脯養大的孩子”,兩人深厚的友誼在一次意外事件中,阿米爾自認為沒有勇敢的挺身而出幫助哈山是可恥的背叛,阿米爾也因為愧疚而故意疏離哈山,然而,因為戰火的肆虐,阿米爾和父親因為經濟富裕得以倉皇的逃離阿富汗遠赴美國,而哈山父子則留在戰火蔓延的阿富汗,阿米爾雖然離開了阿富汗,但是兒時背叛好友的陰霾卻跟著遠渡重洋,時時刻刻折磨著阿米爾,直到他為了拯救哈山的兒子而冒著生命危險重返阿富汗。
阿富汗人並不是天生就缺胳膊少腿的,因為四處都埋有地雷,因為四處都有人開槍掃射,孩童習慣聽到的竟然不是笑聲,而是砲火的巨響,阿富汗經過蘇聯的佔領,經過塔利班的殘酷統治,曾經佈滿孩子們快樂風箏的天空,如今充斥著死亡的氣息,在上位者為一己之私的鬥爭殺伐,卻強迫所有人民一起承擔惡業,這難道真的是伊斯蘭教的真理嗎?
我讀完之後的感覺,果真就像書本的封面所標明: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劇情勁爆的程度是不輸給台灣霹靂火的,當我讀到第一個爆點,我是瞠目結舌不敢相信會有這樣的內容,我反覆的看了好幾遍那些章節,逐字逐句的讀,確定我不是頭昏眼花而曲解作者的意思,最後只能告訴自己,世界無奇不有,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最近如果有想要閱讀書籍來增進氣質的話,追風箏的孩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淺顯易懂的語法並不會造成閱讀上的壓力,也可以大略的認識伊斯蘭國家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