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次大戰離我們好遠了,已經是六十年前的事情,不過對於這張照片我有一點印象,不知道曾經在哪裡看過,也許是某本書,也許是某個網頁;硫磺島浴血戰,日軍兩萬多人死守一個20平方公里的小島,倚靠眾多的防禦工事抵擋十萬美軍的攻擊,戰事持續一個月,日軍幾乎全數陣亡,日軍指揮官最後切腹自殺,但是美軍的傷亡也達到兩萬六千人,寫下太平洋戰爭最慘烈的一頁。

 

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為FLAGS OF OUR FATHERS,根據同名小說 父親們的星條旗改編,整部片採用倒敘及時空穿插的手法,不過本片不同於一般的戰爭片,砲聲隆隆的場景沒有想像中的多,因為電影只是想要呈現一場戰爭的殘酷和一張照片的真相。

 

影片一開始是一個看護兵獨自在戰場上奔跑,呈現一種孤立無援、茫然失措的恐懼,讓大家很容易就進入一種莫名的沈重,讓觀眾體會到當身處砲火四射的戰場,面對隨時可能失去生命的片刻,那種慌亂害怕的感覺,很快的劇情就切入三位士兵被徵召回國宣傳戰爭公債,他們在宣傳的過程對於被稱為英雄的痛苦與無奈,因為他們認為真正的英雄已經戰死在硫磺島上,也看到為了達到目的而掩蓋並扭曲真相,讓真正鼓舞士氣的那面星條旗在歷史中消失,也讓真正護旗者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更看到當英雄成了昨日黃花,大家冷漠忽視的態度。

 

 

第一面星條旗被豎立起來,所有島上、艦隊的美軍歡聲雷動,營造出勝利的氣氛,那個場面是讓人感動的,讓浴血奮戰、傷亡無數的美軍燃起勝利在望的心情,而廣為流傳的那張照片所拍攝的畫面,也就是第二面星條旗被豎立起的場面竟是如此的平淡且無力,但是透過攝影記者鏡頭巧妙的取景,這張照片反而成了鼓舞全美國人的強心劑,這樣的對比讓人驚訝,原來眼睛看到的和事實落差如此之大,人們總說 眼見為憑,但是這個事實卻對這句話做出最大的諷刺。

 

不禁省思我們每天從各種媒體所接收到的訊息是不是真的?這麼多新聞媒體為了生存互相競爭,所報導出來的是不是就是事情的真相,一張照片經過記者無心的拍攝,經過政客有心的渲染,結果是荒謬的鬧劇,雖然美國政府成功的募集到戰爭公債,打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擊垮日本軍國主義,讓亞洲恢復 短暫的和平,但是脫去戰爭英雄光環的士兵卻落的無人聞問的困境,英雄因為四處找不到工作而必需以清潔工為生,英雄依舊要種田耕地來餬口,一切歸於平靜後,英雄只是過往的雲煙罷了!

 

中文的片名會讓人有這是一部有超多戰爭畫面的電影,使得愛看大場面戰爭片的觀眾會覺得這部片又悶又無聊,如果是英文片名~父親們的星條旗(FLAGS OF OUR FATHERS),很容易就讓人瞭解到這不過就是描述當年護旗者的一些心路歷程,但是如果中文片名也用英文直譯,大概很難吸引大眾的注意,我想這是電影公司為了票房而必須做的調整,但是依舊推薦大家去看,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前去觀賞,體驗戰爭英雄的辛酸與無奈!

 

後記

日軍誓死堅守硫磺島,在缺乏海空支援的情況下,以地面部隊支持一個月,最後兩萬一千人戰死,僅有百分一的士兵被俘,武士道精神展露無遺,雖然日本軍國主義殘酷的肆虐當時的東亞地區,但是這種死戰精神依舊讓人敬佩,美軍雖然傷亡慘重,有的陸戰隊軍團傷亡達百分之75,完全喪失戰鬥能力,依舊奮勇向前,美國海軍上將尼米茲說:「對於在硫磺島作戰的人來說,不尋常的勇氣是普遍的美德」。

 

在網路上找到詳細敘述硫磺島戰役的文章:

http://blog.sina.com.tw/myplace/trackback.php?pbgid=10404&entryid=120729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1%AB%E7%A3%BA%E5%B3%B6%E6%88%B0%E5%BD%B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想飛的蘇珊 的頭像
    想飛的蘇珊

    如果這裡是峇里島的發呆亭

    想飛的蘇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0) 人氣()